《安妮日记》读书笔记

时间:2025-03-01 00:28:56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篇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日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日记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1

原文摘录:

但是我也从打开的窗口往外望,眼睛游过阿姆斯特丹大片地方,扫过屋顶,投向天际,遥眺那里一抹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蓝。

“只要这还在,”我心想,“这阳光和这无云的天空,只要我能享受它,我怎么会伤心呢?”

点评感悟:

记得小时间看过安妮的照片,一个不十分漂亮却有几分迷人的少女,深色的秀发,以及深陷的眼眸,一段题签,几行小而娟秀的字迹。上次读《安妮日记》是在小学时代,中午在教室放鬼片时,两耳充盈凄凉的尖叫声的情况下看完的。我始终视描写痴恋的故事为糟粕,把少女的情怀抛在脑后,直到今天,两个生死相隔的同龄人蓦然发现,彼此的心,竟有那一种相似的悸动……也许安妮的生命定格在永远的十五岁,在谜一样的花季之中,她只是一颗陨落的星辰。情感与欲望的纠葛,以及她内心的寂寞困惑着她;与此同时,少女的羞涩、温柔和稚嫩更牵绊着她。爱——安妮说她“懂”,却掩饰不住自己的犹豫。她不懂,她总让理智战胜欲望,但不得不承受降临得过早的煎熬,当然,还有相思所带来的伤痛。同样是爱情,它不曾被我视作一种渴望,但却同样朦胧,如清晨让人迷离的薄雾,我的内心,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恐惧,因为我丝毫不了解它。我没有安妮一样对爱情的希冀甚至渴望,因为我的心中有太多琐碎的眷恋,因为我生活在城市的高架之下,因为我的单纯以及不单纯,以及我那总是过分清醒的头脑。但是安妮弗兰克需要,她的恋爱是她的灵魂在天国的慰藉,是她永远青春的生命的一部分。这部恋曲是一篇拙劣的爱情小说,至少,它的欲念占了上风;然而,安妮的死却让这种情感戛然而止,原本愈来愈热情的.火焰,反而让悲剧闪光。

爱是给需要它的人的,情感的附属品未必使你快乐,但沉浸在这样一种煎熬之中,也必然有它的甘甜。而安妮的爱实际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但生命却也无私地给予了她在伤痛时所渴望的温情。我们,这些隐匿在凡尘之中的人,难觅情感,因为情感是需要浇灌的。

没有时间去经营,所以,宣扬爱的艰辛,看一本爱的悲剧。

什么是爱?也许,once you taste love,才能道清。

质疑:安妮的故事是真实的,所以感情赤裸裸地激荡在文字之中。难道爱是禁锢心灵对自己的安慰?安妮深爱着彼得,但她尚还稚嫩的心却无法承受。命运的捉弄以及少年恋人的死,究竟是悲剧,还是归宿?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2

再一次翻开它,我已经又长大了半岁。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吧,我看见的《安妮日记》已经不一样了。

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

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凡丹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莱尔、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记里一直称它为“密室”。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的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处处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凡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惨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安妮,她还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子。只是最终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安妮的这些日记中,战争的残酷无情已经败露无疑。

这并不是安妮一个人的日记,这是二战时期千千万万犹太人的心声。当时的犹太人,可以说为了怎样给他们设计刑法,德国的警察和法院的人都想成傻子了。安妮和其他犹太人一样,渴望自由。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许多,我觉得这本日记不仅是在诉说安妮的.心情,而且是在描述战争的痛苦。法西斯,这个曾经夺取几百万犹太人生命的词;希特勒,这个曾经让千千万万德国人感到耻辱的名字!战争不仅能使每个人心惊肉跳,让任何一个人可能死去,最重要的是它能将美好的和平毁于一旦!

我真的希望,不论在哪个国家,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要再出现战争这个字眼儿。只有全世界的每个人都和平相处,人类才会有大发展。如果地球真的分裂成了几块,只要人类的心还接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但是,人类的心如果被战争隔开了,那就真的没希望了。就像著名的通天塔传说,只要人类没有了和平与团结,就算通天塔真的建成了,也会轰然倒塌。所以和平是人类发展的桥梁。

希望大家记住,不管什么时候,和平都是最重要的!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3

你大概也有记日记的习惯。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xx年 ……此处隐藏2121个字……一条条针对犹太人专制法律出台后,弗朗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安妮父亲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也就是日记中的称为“密室”或“后屋”的地方。跟随他们逃亡的还有范〃丹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以及一位牙医杜瑟尔。

这八个人在狭小的、完全封闭的后屋中,胆战心惊地生活了两年。每天都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不能弄出一点声音来,生怕被在楼下和仓库工作的工作人员听见。窗户要钉上板子 ,拉上窗帘,遮住一切光线,只有在夜里才敢偶尔开一下窗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安妮躲进后屋时才刚满十三岁,到一九四四年八月由于被别人揭发而被盖世太保带走时,也不过刚过十五岁。

本来是一个花季少女,正应该享受阳光、快乐、友情和生活,可是却不得不躲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屋里,忍受无聊、恐惧、饥饿、病痛,我们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快活、开朗,又爱思考、率直的女孩来说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啊!恰好这时她得到了一个生日礼物——一本日记本。从此她把日记本当成了自己的知心女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基蒂,并以给基蒂写信的方式,倾诉心中的一切感受。

正是这本日记本帮助安妮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这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犹太人带来的恐惧和悲惨遭遇也正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 书中的主人公安妮,和她的父母在后屋躲藏的时间里,安妮并没有因为自己身处逆境而自暴自弃,相反的,她性格开朗、乐观,勤奋学习、怀抱理想,能用真、善、美的标准衡量自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其中的许多思考,往往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她的一颦、一怒、一喜、一悲无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很难想象在战争时期的场景,也很难想象战争时期的伤亡,更别说战争中人们遭受的不幸了。而我们只能通过电视剧、电影、书籍等物品,帮助我们了解战争的残酷。作为身处战争中的安妮,她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亲离子散战乱中,但是她能勇敢面对战争,用自己早已成熟的大脑做出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问题的思考,而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可贵的,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应该珍惜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安妮日记》中我看到了许多安妮身上的优点,她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逻辑,能用真、善、美的标准衡量自我。我希望自己能从安妮身上学到更多的优点,并把它们用到平时的点滴生活中。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7

上周我从爸爸那里得到了一本书——《安妮日记》,今天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留给我太深的印象。书的作者是一位仅12岁名叫安妮·弗莱克的犹太女孩,她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张突如其来的传票让安妮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由于希特勒开始了对犹太人大规模的肆意屠杀,安妮一家不得不被迫开始了躲避的生活。在安妮父亲的好朋友:梅璞、伊莉、寇佛斯的帮助下,与温达安一家、牙科医生杜瑟尔,度过了25个月之久的密室生活。由于有人告发,被抓入犹太人集中营,之后,只有安妮的父亲弗莱克先生一人逃脱噩运。安妮的父亲深切地怀念家人和朋友们,将收集和整理好的安妮日记公之于世。

这是一本由安妮自己记录下被抓前生活的日记,她非常亲昵地为日记本取名为“基蒂”,在“基蒂”的记忆里,记录着发生在密室里25个月的日日夜夜的事件,更多的向我们展示着安妮的喜怒哀乐。她在这被自己称为“人间天堂”,又是“绝望深渊”的密室里,仅仅生活了25个月。她和姐姐玛格在努力学习,期盼在离开密室后,找到一份工作,而她更希望成为一名作家或艺术家,为此,她充满了信心。坚毅开明的父母,不仅带给安妮很大的影响还有深深的关爱,即使在密不透风的密室里也不错过任何一个欢乐的节日。

她在密室里由不安、恐惧渐渐变得沉稳、机智。在和密室里每一个人的相处中,她学会了观察思考。她能理解,温达安先生总能在烟灰缸和雪茄之间得到满足;也习惯温达安太太总在唠叨个不停,把挑剔别人的毛病当成一种乐趣;对于皮特,由不喜欢变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憧憬;对牙科医生杜瑟尔,安妮觉得他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也是个好人……

在安妮日记里,每个人都没有在黑暗里变得软弱,而变得勇敢、谨慎和机智,安妮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很多,所以她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当她坚信幸福的曙光已经开始照耀时,罪恶之手却伸向了密室里的`他们,我不由得从心里敬佩这位犹太女孩。她变得坚强和勇敢,她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知道自己在软弱时,一定要有所改变。我面对困难,为什么我就不能设法克服自己的缺点,去更好的锤炼自己的性格呢?

安妮并没有真正的离去,她活在她朋友和读者的心里。她给我留下了她的日记,留下了她的心声:没有战乱,世界一片和平,一切都是美好的。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

再打开,我已经长大半年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我看到的《安妮日记》不一样。

它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二战期间长达两年的秘密生活:

安妮十三岁生日后不久,因为是法西斯主义和犹太人被迫害,安妮一家,凡达尼斯一家和他的儿子彼得;在安妮父亲公司工作的Douceur博士、Claire、Mip和Ellie搬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房,安妮在日记中一直称之为“密室”。

自从搬到荷兰,安妮一直住在一个黑暗的密室里。她白天打不开窗帘,怕被别人看见。她晚上只能开一个小窗透透气,但她会马上关上。早上早饭后不能用水,因为隔壁会听到;另外,家里人脾气暴躁,经常闹,克莱尔体弱多病,犹太人被杀的消息不断从外面传来,大家都很不安。

在暗室生活的两年时间里,十几岁的安妮在极度恐慌和不快的情况下,在黑暗的暗室里度过了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她没办法,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会被德国人处处歧视。战争的残酷超乎我们的想象。

1944年8月4日,当光明来临的时候,纳粹冲进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秘密生活。最后,安妮、她的姐姐、她的母亲、范达纳夫妇和杜歇尔在集中营里悲惨地死去。克莱尔被送到德国苦役,中途逃跑;只有安妮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惨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安妮,她仍然是一个爱说话爱笑的女孩。只是最后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然而,从安妮的日记中,战争的残酷已经暴露无遗。

这不是安妮的日记,而是二战期间千千成千上万犹太人的心声。当时的犹太人,可以说是为了给他们设计刑法,德国警察和法院的人都想当傻子。安妮和其他犹太人一样,渴望自由。

由此,我想了很多。我觉得这本日记不仅仅是在诉说安妮的心情,更是在描述战争的痛苦。法西斯,这个曾经夺去数百万犹太人生命的词;希特勒这个名字曾经让千千成千上万的德国人蒙羞!战争不仅能让每个人心惊肉跳,让任何人死去,更重要的'是,它能摧毁美好的和平!

真的希望战争这个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不要再出现。只有当世界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和平中,人类才能取得巨大的进步。如果地球真的被分割成几块,只要人心还相连,就一定能度过难关。但是,如果人心被战争割裂,那就真的没救了。就像著名的巴别塔传说一样,只要人类没有和平统一,即使巴别塔真的建成了,也会坍塌。因此,和平是人类发展的桥梁。

希望大家记住,任何时候和平都是最重要的!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