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的日记

时间:2025-03-01 00:28:49
民情的日记

民情的日记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过去了,一定有不少感想,这也意味着,又要开始写日记了。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情的日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情的日记1

按照县委"四群"教育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四群"教育联系群众制度工作实际,按照分批分期分组的方式,深入到挂钩联系点茨芭村村委会开展"四群"教育联户调研工作,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的问题。

一是分批、分期、分组,驻村方式较为灵活。根据工作实际,先民宗局将全局干部职工分为2个工作组,分批次进入挂钩联系村小组开展"四群"教育工作,确保我局每个月均能进村住户2次,目前共进村住户10余次。二是走访、了解、长谈,工作方式长效明显。一张方桌、几杯清茶,干部群众无拘无束地促膝长谈,就像一家人在拉家常。这是自我局开展"四群"教育工作以来,各工作组下乡驻村的主要工作方式,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主要难题。自"四群"教育工作启动3个月以来,全局共9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三是看到、想到、做到,切实为民解决实际难题。在开展"四群"教育工作中,我局"四群"教育工作组充分听取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走访9个村民小组的过程中发现,全村人畜饮水比较困难。

由于近年降雨特少,导致茨芭村地下水资源补给不足,地下水位下降,库塘蓄水大幅度减少,茨芭村人畜饮水,农业生产用水面临着极大挑战。我局把抗旱保民生和护林防火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自觉摆正与群众的位置,严格按照"五包一公示"的要求,及时深入一线,深入受灾严重的村组和困难户,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扎实有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好抗旱救灾的各项工作,其中走访了9个村民小组、12户特殊户,并对缺水、缺粮户进行张榜公布,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确保人畜饮水安全,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少,确保茨芭村社会和谐稳定。自"四群"工作开展以来,我局认真学习、传达关于"四群"教育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按时完成相关日常工作业务。我局与挂钩联系村群众结对帮扶的干部职工共8人、挂钩联系群众28户、制作民情联系卡28套、建立民情台账28套、撰写发展思路报告1篇、撰写民情日记5篇、帮组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5件、走访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111户农户,4489人,有汉、白两个民族。召开自然村群众大会5场次,收集意见60余条、收集和反映重要民情事项28件。

民情的日记2

按照县委的要求,我们县委办把开展“二对一”帮扶作为开展“作风建设巩固年”活动,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来抓。在我们的扶贫点杏子铺镇泥溪村,办公室每个干部和镇村干部结对帮扶一户人家。

诚心初访。四月上旬的一天,春光明媚,办公室全体同仁怀着一样赤诚的心情来到泥溪村,分赴各自帮扶的家庭进行初访。我帮扶的家庭户主叫曾买秀,当我和村支书来到他家门前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高兴地迎了上来,热情把我们迎进了家门。通过详细了解,原来曾买秀老人一家是几年前遭受山洪灾害房屋财产全部冲毁后移民到泥溪村的,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建起了现在的新家,老人现在已年过八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另立门户家庭并不宽裕,小儿子身体有病早年娶妻生有一女取名肖丽丽。肖丽丽还只有三岁时其母亲便出走了,父亲时常拖病在外务工,全靠奶奶曾买秀将其抚养成人 ,现已在读高三。我一边听着老人含泪诉说着抚养孙女的艰辛,一边心想这个家庭也太特殊了,既有空巢老人,又有留守小孩,更是贫病灾难交加。临走时我不好意思地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小的'红包交到老人手上,并留下联系电话叮嘱她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和我联系。回来的路上我和村支书商量着,这个家庭的希望就在肖丽丽身上了,只有把肖丽丽培养好才能使这个家庭走出困境。

真情助学。高考前,我一直掂记着肖丽丽,得知她在七中234班读理科,成绩处于中上水平,想去鼓励鼓励她,又怕冒然打搅她学习,就没去。高考后不久,我便和泥溪村支书再次来到曾买秀家。肖丽丽刚好在家,她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小女孩,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内疚地说高考没发挥好,只上了二本分数线,想复读考重本,却又担心父亲不会支持。我鼓励、安慰她,帮她分析了各种利弊,并说不管她做出哪种选择我都会支持帮助她。临走时留下慰问金,答应帮她联系到树人学校复读。过了十多天,肖丽丽发来短信,说她父亲果然不同意她去复读,要她等录取通知书。我回短信说支持她自己的最后选择,并为她申请了一份关工助学金。同时,为了解决她可能到县城求学的后顾之忧,我还和家人商量,准备让她吃住在家里,安心读书。

感慨颇多。“二对一”帮扶活动是广大干部职工了解基层实情,体会百姓疾苦,提升思想境界的良好机会。对于肖丽丽这样的家庭,给予多少帮扶都不为过,我目前所做的还很少,我真心想长期帮扶下去,但又担心自己力量有限。肖丽丽今后读书、就业、挑起家庭重担的路还很长。不管如何我决心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多为这个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祝福这个家庭幸福平安。

民情的日记3

20××年4月2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我任城北乡东洲疃村民情联络员的第一天,一大早,我骑车来到了村里。

我和鞠俊生书记谈起了村里的基本情况,东洲疃村现有村民200户,总人口783人,耕地面积xxxx亩。群众收入主要来源有两项:一是黄烟,全村黄烟面积近300亩;二是进城务工。鞠书记又说起了村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村容村貌不整洁,村里的主要街道都没有硬化,一到阴天下雨就无法出门;二是村办公室年久失修,房屋又少,现在是人口学校、远教播放室、查访室共用一间屋,打算重新修建办公室。我又走访了几户村民,他们都反映村道路泥抒,出行不便。有的妇女反映村人口学校太小,培训学习时都站不开。听了这些,我知道了作为本村的民情联络员,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同时心里有了初步打算:一是根据村里存在的问题,写出书面报告,制定出解决方案,协助村书记召开村两委会,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二是按照上级关于新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硬化村里主要街道,改变村容村貌。看着村民期盼的眼神,作为一名民情联络员,我有信心通过努力改变东洲疃村的现状。

20××年6月12日星期二晴

今天,在县委组织部的帮扶下,东洲疃村办公室建设及街道硬化工程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开工了。

顶着炎炎烈日,我和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看到工地上的人们干得特别卖力,他们有的抬、有的扛……每个人都在挥汗如雨地忙碌着,“不能只图怏,质量一定要把严啊!”我大声地提醒正在施工的人们。“放心吧,咱自己的工程,想干孬都难啊!”正在推石子的周生福,擦把脸上的汗水,开玩笑似的对我说道。

看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我想:有县领导的关心支持,有团结的村两委班子,还有这样纯朴的村民,东洲疃村的.明天一定 ……此处隐藏9693个字……独户的,也没有个邻居,很少见到有人来。见到我们来,他很高兴地说:“你们来了好,帮我去看看栽的`烟,今年我想要盖新房子,全指望这棵烟来挣钱了。”

烟地里,随行的烟站技术员教了他一些栽种的要领,他高兴地说今后要经常联系技术员,多学点技术,多种些烟,增加一些收入,我们临走时他要了烟站技术人员的电话,说是方便联系,看来他还是挺细心的。

xx年5月22日 星期二 多云转晴

这几天烟农们都忙着栽烟,今天准备去YD村最远的大牛圈小组看看栽烟的情况。这个小组是YD村种烟最多的小组之一,但是这个小组自然条件比较差,海拔在1700米左右,没有水田,只有山地,而且土地贫脊,属高寒山区。沿着曲曲小路,我们来到小荒田(大牛圈小组的一个地名),几户人家正在忙着栽烟。看到我们来,便停下来跟我们聊了起来,种烟户李学文说:“今年的天太干了,浇烟水要到两三公里处的小箐引出来,而且水源有限,浇水有困难”。看来,这里的旱情已是相当严重了!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又继续前进。来到李权发组长家里,看到聚集着七八个人,也在讨论着饮水问题;一问情况,原来这里的农户也同样出现缺水问题,饮水要到六公里以外去引来,由于水源头有人伐木时破坏了输水管,导致水已经没来两天了;大家都忙着栽烟,劳动力有限,没水吃又不行。现在村民们正在犯愁,商量着怎么去把水引来,见到我们工作组来了,希望我们给出出主意。我们给了他们两个建议:一是每户人家出一个人去修理水管;二是每户人家出十元钱,请人去修理。因为大家都忙着栽烟,最后他们决定采用第二个建议,凑钱找人去修理。

处理了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水源有限,各家农户都争着种烟浇水问题也是相当的突出,经过我们提议:决定用抽签的方式来解决轮流浇水问题,得到了烟农们的一致认同。村主任找来纸和笔写好每户人家姓名,各家派代表抽签,抽完签大家都无怨言地散去了。

处理好这些事情已是下午六点多了,虽然很累,但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民情的日记14

狂风伴着暴雨,正袭击着美丽的双峰县城,它为我们驱赶了酷热,带来了清凉和农业丰收的喜悦。看着豆大的雨滴,心里感叹着,终于可以好好的睡上一觉了,然而远在乡里的朱从义老人那搭在田间的“家”,不知道怎么样了?是否经得住这样的大风?又是否抵御得了如此大的雨呢?想着想着,望着大风大雨的肆掠,不禁为朱从义老人和他的“家”担忧了,于是我冒雨驱车赶到朱老的“家”。

在今年全县开展“二对一”帮扶大行动中,我的帮扶对象是井字镇同乐村的朱从义老人。第一次看到他搭在田间的“家”,要不是亲眼所见,我还真不敢相信。朱老的“家”就是搭在田间的一个棚子,仅仅是用树挂起的“半张床”而已,简陋到和农村里平常用来守西瓜而临时搭建的棚子没有两样,让人看着就心酸。

今年68岁的朱老,老婆孩子二十二年前离家出走后,便杳无音讯,只剩下朱老一人到处流浪。抱着叶落归根的愿望,朱老去年结束了流浪生涯回到了家乡。可回到家乡后却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多年在外,又加上没有亲戚、亲行,仍是孤身寡人,无依无靠。无奈中只好在田间找块空地搭建了个临时避风遮雨的“家”。

说句心里话,当我第一次走访时,发现我的帮扶对象是这样的情况时,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不能做出太多的承诺,要是惹上麻烦怎么办?所以,我第一次去朱老家走访时,除了解一些基本情况,送去一点微薄的.“心意”外,并没有更多地思考该怎么去帮扶,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

接下来,按照纪委对委局干部每个月至少去对象家走访一次的要求,我又去了第二次。这次带上了水果、米之类的小礼物,他总是反复不断地在嘴里念叨:“只怪我没有用,又麻烦你了,怎么受得起啊!”当我提到他这样无依无靠,孤苦一人,何不申请“五保”时,他断然拒绝我说:“我现在还“动得”(意思是还能够干活),不需要政府来养。”听着听着,我脸红了,为当初我的“顾虑”感到羞愧……朱老虽然苦,可是从没有来找过我,朱老虽然穷,但内心很坚强,也没有为政府添负担。当时我便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位可怜又可敬的朱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后来,我多次与镇、村衔接,解决了朱老的米、种子、化肥等问题。因朱老在外流浪了二十几年,至去年才回来,所以没有参与村上低保的评选,经两次与村支部书记交流协商,村支书表示,年底的时候一定让他在村上享受低保。第三次去时,我把这些他应该得到而没有享受到的党的温暖,一一告诉朱老时,他哭了……

雨还继续下着,可我却没有开始的兴奋了,倒是希望这雨早点停,因为朱老的“家”是经不起它折腾的。朱老的房子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又有一团阴云堆积在我的头顶。

民情的日记15

6月5日上午,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在千佛塔村支部副书记杨礼彬陪同下,本人先后走访了该村子冲组老党员、老村干胡应文和大塘组草莓种植大户方元胜两位同志。在胡应文同志家,我们说明来意后,这位身材高瘦、头发花白的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自己现已70岁,从事村级工作38年,全家5人生活,夫妻二人年迈体弱,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儿子和媳妇务工,收入不高。

他本人患严重支气管扩张,经常咳血,去年至今,除去新农合报销外,个人承担住院治疗费达7000多元。当问及现在的生活状况时,他显出欲言又止之态。之后,这位性情耿直的老同志告诉我们,他去年通过 一卡通 领取了800元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同时夫妇俩还享受个人养老保险,家庭收入虽略有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簿,夫妻俩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压力仍然较大,请求镇党委、政府提高离职老村干生活补贴标准,加大对离职老村干的关爱力度。使他们老有所养,安度晚年。听了老村干的话,我的'心里受到巨大的震动,我说,请你老人家放心,党委、政府始终惦记着你们,将通过各种途径逐步解决老村干的待遇问题。 离开胡应文同志家,我们步行来到该村大塘组党员示范户方元胜家。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该户现有8人生活,四世同堂,母亲83岁,长子在外务工,次子在镇电管站做临时工,家庭收入较好。本人系致富能手,现已发展草莓6亩、茶叶10亩。

该同志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作用,积极带领本地及周边8户,种植草莓和茶叶18亩,使之成为当地受益农户家庭经济主要来源,从而大大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现在本组所有农户均建起新居。当我们问及存在的困难和建议时,方元胜同志说,他想合租本组几位农户的水田,修建永久性大棚,扩大种植规模,规范经营,请求镇、村干部帮助做好相关农户的思想工作,同时请求政府能帮助解决一些发展资金的难题。根据该同志要求,我建议杨礼彬书记和村两委对该户发展项目认真进行调研,并答应尽力争取上级专项发展资金予以扶持。 通过上门走访,我深有感触:一是开展机关干部大走访活动,是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 零距离 接触群众,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二是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的思想。

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工作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心里想着群众、脑子装着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造福百姓,为群众所拥戴。三是开展大走访活动,领导干部要模范带头。要真心实意,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打成一片。

《民情的日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