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力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神奇的力大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1一、设计意图:
我们发现,大班幼儿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明显增强,为了让他们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力”,本活动设计注重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对“力”的初步探索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幼儿身边丰富而熟悉的材料、器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参与、尝试。
活动过程中,教师一改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传授方式,在《新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将教师的身份隐藏起来,始终以“激趣、启思、导疑”的同伴身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引导幼儿不断地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互动中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成功的乐趣。
二、有益经验:
1、通过户外体育游戏,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启发幼儿观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初步感受力以及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3、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习、体验互动合作、协商与分享。
三、活动重、难点:
感受力以及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小皮球、小推车、沙包、圈、沙袋、轮胎、羊角球
五、预设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教师略显神秘,让孩子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
2、幼儿自选游戏活动,感知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引导幼儿说出身体的哪个部位在用力
(1)介绍玩具及
活动要求
(2)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进行活动,教师参与,引导
(3)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物体受了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3、游戏——投沙包
(1)幼儿第一次尝试:比一比,看谁投得远;
(2)教师示范讲解:怎样用力,才能使沙包投得更远;
(3)幼儿第二次尝试:体验身体用力的部位及用力的方法,初步感受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游戏——聪明的大力水手
(1)将幼儿分组;
(2)提出要求:将玩具、轮胎、沙袋搬运到指定地点,分三次完成;
(3)幼儿感受搬运物体的重量,协商搬运的方法;
(4)第一次比赛;
(5)教师引导、暗示,用何种方法更快更省力;
(6)第二次比赛,通过比较,感受力的神奇,庆祝成功。
5、谈话、延伸:
(1)看不见的朋友是谁?
(2)它藏在哪?
(3)随机引发新的问题,自然结束。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2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陀螺
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
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
: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
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
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鞋子和轮胎的花纹、跑道、钉子鞋等。
减小:润滑油、磁悬浮列车等。
:原来,摩擦力是可以增大或减小的,我们小朋友要动脑筋让它们帮助我们。
三、结束
幼儿自由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3目标:
1、让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纸球、沙包、矿泉水瓶、药瓶、塑料袋、报纸、松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扔东西的游戏。"(2)游戏要求:每次选择一种物品进行尝试,看谁发现的问题多。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4)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最后结果是什么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双击此处修改或者删除页眉页脚信息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实践要求:幼儿每次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比较物体下落的速度。(2)选择你认为落地速度快的物体(3)你发现 ……此处隐藏1777个字……。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活动评析:
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7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2、在两两合作的实验中,能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重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难点:发现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材料的图片8张、书写演示板、魔术箱、磁铁两个
2、幼儿操作材料:
1)磁铁、回形针、铁夹、铁勺、1元硬币各5份
2)正方形的小毛巾、卡纸、塑料板、木板各5块
3) 幼儿记录表(每人一张)
4)沙箱5个、内藏铁制品
3、经验准备:
1)幼儿有过科学活动的记录经验。
2)有用磁铁把物品分类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磁铁) 提问:这是什么?
2、介绍请来的朋友。
今天我请来了8个朋友,看看是哪些朋友呢?(一一出示图片)它们会是磁铁的好朋友吗?我们把能够被磁铁吸住的放在“√”的下面,把不能被磁铁吸住的放在“╳”的下面。
3、幼儿操作并进行分类。
4、集体检验。
推进提问:找的朋友到底对不对?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呢?怎么做?
小结:磁铁能吸住铁制的物品。而纸制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纺织制品都是不能被磁铁吸住的。
5、介绍磁力。
推进提问:你们知道磁铁为什么能吸住铁做的东西吗?
小结:因为磁铁具有磁力,遇到它的朋友铁制品就能吸引在一起。
二、实验:隔着东西,还能吸住吗?
过渡语:如果把这些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放在磁铁和铁制品的中间,磁铁还能吸住铁制的物品吗?
1、猜测记录
2、交流猜想,说说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
1) 小组操作实验
2) 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在演示版上进行记录
推进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卡纸、小毛巾、塑料板、木板挡住磁铁,磁力能穿透这些材料吸住铁制的物品。
三、经验提升
推进提问:磁力除了能穿透卡纸、小毛巾、塑料板、木板还能穿透什么呢?
1) 游戏一:沙中寻宝
操作要求:磁铁在沙面上慢慢走,我们来试一试!
小结:通过刚刚的游戏,我们知道了,磁力还能穿透沙子。
2) 游戏二:魔术:有磁力的手
教师表演魔术,让幼儿猜一猜其中的奥秘,了解原来磁力还可以穿透人体。
小结:磁力还能穿透我们的身体,能够穿透各种材料。
四、问题延伸:
问题:如果磁铁被水浸湿了,它的磁力还存在吗?还能吸住东西吗?
神奇的力大班教案8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神奇的力》活动评析评析者:吴蓉活动评析:教师能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根据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来制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中,教师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三个操作活动,让幼儿从最初的玩到有目的的玩,再到探索的发现,环环相扣,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下落与地心的引力、物体的重量和空气的浮力有关;通过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活动建议:
1、教师的教育随机性有待进一步加深。
2、教师的示范操作需要尊重客观现实。
活动反思:
吸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通过游戏的层层引导,首先感知物体的下落现象,其次比较两种物体的下落速度,再次讨论怎样改变同一物体的下落速度,让幼儿积极的参与游戏,并尝试通过感受、探索、发现、引导幼儿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使幼儿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使科学活动顺利地延伸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为“教”而教,只是幼儿的“学”而教,突出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文档为doc格式